得闲看了一下博客,发现从2021年开始文章就很少了。主要是由于工作的需要,从那时开始基本上都在不停地学习新的东西,每个东西学习和使用的时间都不长,能分享的东西也就不多。而自己年终总结也停留在了2021年。今天想着梳理一下从2021年开始自己的一些感悟吧,也算是总结,也算是一个阶段的分享。

2021-2023可以分为三个阶段

  • 游戏
  • Web3
  • AI

游戏

2021年开始做了一年多的游戏业务,从开始的休闲游戏到后来的网赚游戏,经历了好几次转型。最终以失败告终。

这段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前美团COO干嘉伟的一段话:从职能管理到业务管理,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。哪怕你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职能管理者,管过几千人的团队,也不意味着你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孵化出一个5个人的独立业务,二者的能力要求完全不一样。

当然,一个业务的成功很多时候也得看很多客观因素的,比如市场环境、机会等等。但换个角度的话,每个行业总有成功的,为什么不是自己呢?

现在反思来看,自己其实不具备负责一整个业务的能力的。对于一个业务负责人来说,去识别业务的关键环节,并采取有效办法去解决是核心能力。而自己确实识别出来了一些关键点,但却跳不出舒适区,没有弄脏自己的双手去解决问题。这也导致了一次次业务转型的失败。

Web3

2022年下半年开始,停了游戏业务,也关了一些其他业务。在互联网行业夏然而止的境况下,也试着去探索Web3业务。

由于这个话题的敏感性,过程这里就不过多提及了。最终差不多了做了半年,发现其实Web3的本质还是加密货币,其他的都是一种概念炒作而已,也决定停滞了。好的地方时经历了这个学习过程,整个团队算是破除了对Web3的神秘感。

AI

2022年底随着ChatGPT的火爆,一下子点燃了AI行业。而随着23年疫情的结束,也开始了对AI这方面的探索。所以,整个23年是一直处于对AI的学习过程。

首先,肯定逃不开ChatGPT,原理、使用、提示词工程、微调、应用开发等等,都有涉猎。

然后,就是Stable Diffusion、MidJourney等AI绘画产品,逐步都引入了设计团队,很大程度节省了人力,提高了交付效率。

再者就是后来各种开源的LLM,从LLaMA开始,一系列国内国外的模型层出不穷。

概括来看,2023年,AI绘画已经可以用在工业场景了,LLM也能够达到真人水平的聊天水平。但受限于很多限制,除了类似ChatGPT这种LLM原生的聊天应用,杀手级的toC应用一直没有出现(c.ai的留存有问题),这个也是大家目前都在探索的方向。

这个过程也伴随我们的AI应用的从0到1,一路踩坑,一路成长。

其他

除了上面之外,在南京算是待了三年了,还有一些对南京这个城市的感悟。

  • 南京真的算是互联网沙漠了,尤为明显的就是各种技术大会基本就没有在南京开的,虽然上海、杭州都离得不远,但要想完整地参加一次会议,怎么着也得住一晚才行。
  • 南京这个地方,可以看做是东部的西安,还是以研究所、体制内为主的好单位居多。其中14所,据说是全国待遇最好、也是最难进的研究所。自己当时毕业时,投了简历就没啥下文了。
  • 南京比起其他同量级的城市,挺小的。在这里开车即使再堵车,也就是十几二十分钟的事情。
  • 南京对人才的拥抱程度我感觉是不太好的,自己当时用人才资格购房时遇到的一些事情,真的无力吐槽。这个状况貌似也和西安差不多,就先把人给吸引过去,然后就不管了或者直接割这波人的韭菜。
  • 自己待过时间比较长的城市如果自己选定居顺序的话,应该是:杭州>北京>南京>西安。当时如果有北京户口的话,为了下一代,无脑北京也没问题。
  • 23年在成都开了分公司,对比起来,成都招互联网的研发人员比南京容易,薪资还比南京便宜。南京就很尴尬。
  • 南京的教育很卷,据说中考硬卡50%升学率,考不上要么技校,要么就花钱出国。然后江苏最厉害的南京大学对本省每年貌似也就招500左右的学生,与浙大每年在浙江招四五千人相比,真的是很吝啬与照顾本省学生了。当然,好的学校总数确实比浙江多,东南大学、南理、南邮、南师等等,211学校还是不少的。
  • 我自己感觉南京的城市规划是有问题的。在南京开车,有时候就突然来到一片区域感觉进了县城一样,破破旧旧的感觉。尤其有个宁芜铁路,直接把南京主城区分割成了两半,周围的小区一到晚上就只能伴随着一些柴油货车的鸣笛声入睡了。每次经过这地方,一大群人、自行车、电动车等待火车经过放开闸机的景象,犹如回到了90年代。